潘偉源詞作研究(十)--紅塵
又在朱耀偉的文中發現潘偉源的遺珠,是葉倩文唱的《紅塵》-----
但朱的評價竟是:造作!
這個批評有點叫人苦笑,我不禁即時問道:如果詞人本來就是要寫「未能空」呢?試問「空」又能怎樣寫呢?這一點,朱是有答案的,他認為要「自然」,不能刻意,道理當然是對的,但卻又並非絶對,一說便空,一說便俗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這樣寫又有這樣寫的道理,每一首詞都是等待着喜歡它的人才產生意義的,有價值的批評都是欣賞的批評。
PS. 網友對紅塵的評語:
尋夢也許夢已空
是非 錯對 樂悲 笑痛 幻影中似逝去一夢
越近越朦朧 越遠越情濃 聚散得失誰料中
紅塵盡虛幻終會空 休說蒼天作弄
紅日去還在 青山依舊 已經風雨百萬重
紅塵盡水月映鏡花 一笑滄桑似夢
緣在故緣盡 歡度花開花落 怨癡哭笑被風吹送
但朱的評價竟是:造作!
「水月鏡花」、「幻影」等先後出現,盡力說明「紅塵盡變幻終會空」。矛盾的是詞人愈力刻劃, 反而愈使人感到未能「空」。
這個批評有點叫人苦笑,我不禁即時問道:如果詞人本來就是要寫「未能空」呢?試問「空」又能怎樣寫呢?這一點,朱是有答案的,他認為要「自然」,不能刻意,道理當然是對的,但卻又並非絶對,一說便空,一說便俗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這樣寫又有這樣寫的道理,每一首詞都是等待着喜歡它的人才產生意義的,有價值的批評都是欣賞的批評。
PS. 網友對紅塵的評語:
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一直以来都怀念港台80-90年代的流行音乐。我更偏爱那时的香港粤语曲风,那是一个已逝去,亦是不可能被复制的时代了。广东民乐和粤剧芳华浮艳的乐曲基调,以及一批功底深厚的作词高手,造就了这个香港歌坛的辉煌岁月和那些难忘的经典。
93年第一次听到叶倩文的《红尘》,便惊叹于词作人的神思与造化, “红尘尽虚幻终会空,红尘尽水月映镜花”,勾勒出一幅梦境,处处弥漫着幻与空。后来读到《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才真正理解何谓红尘?就在这充满禅机的一首歌里展现。结尾最为经典:“聚了梦难同,别了又重逢,梦中一生非自控”,何等无奈!人生若浮尘般一梦,娑婆世间生灭无常,作者应是看尽世情悲欢,方以沧桑之笔写出此渺若行云的佳章。从此便记住了这首歌,也记住了一个名字—潘伟源。
這分析寫得太好了,另有一篇寫溫兆倫唱潘偉源寫的《一生何價》的網文,也分析了潘偉源的「空」,如下:
回覆刪除转载吧友【回首一片空】的一篇十分独到的文章:
其实潘伟源有个老祖宗,大概是远方表亲,因为姓不一样,而且这个远方表亲大概还和皇室有点关系。
嗯,这个人,叫李商隐。
那么我就先讲讲李商隐。
李商隐是个诗人,他也写了很多大家都不怎么看得懂的诗。
有一首著名的《锦瑟》,我可喜欢了,可迷惘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著名的地方就在于,一连用了四个典故。
庄生晓梦,庄生做了个梦变成了一只蝴蝶,他醒来想不通,说是到底是庄生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生,因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究竟我们所谓的现实,是真的现实,还是我们的梦境,才是真正的现实,或者是个平行的现实?
我发现我有点滥用”著名“这个词,不过我还是会继续用下去的。
所以庄生晓梦,是为虚幻。
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个典故,请自行百度,诸位知道我这个人是很懒的,我懒得打那么多字了。
望帝春心,是为得不到。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个是两个地方的一种捉摸不定的景观(姑且就这么理解吧,简单一点,那些典故出处写得太复杂了),各位可以自行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沧海月明时,那颗珍珠如泪滴般,蓝田日暖时,玉竟似会冒烟。哈哈,多美多虚幻的画面。
所以这两句,是为可望不可即,看得见摸不着。或者根本看不见摸不着。但就在那里。
嗯。
如同空气是么?林夕也写过和空气有关的话,到这夜才发现,曾呼吸过空气。当然意境也是不错的。
潘伟源一定狠狠地拜读过这首诗,日读夜读,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就写了一首一生何价,来把他的理解表达出来,顺便毒害一下大家。
其实温sir也算是有点文化底蕴的,不然他就不能理解这首歌,如果不能理解他就演绎不好这首歌了。再加上他嗓音的条件,温和而悲凉,悲凉而不哀怨,简直就是为这首歌而生的!
所以再强调一下,一生何价这首歌,是只有温兆伦才能唱好的!绝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歌手能唱好,张学友不行,谁都不行,多大牌都不行!(再次吐槽有人说温sir唱一生何价不适合,张学友才适合,彻底无语!)
那么一生何价,是在讲什么呢?
就是不知道在讲什么。
用一生热爱
编我心里梦
苍天却捉弄
用一生力气
讲我心里话
声声散失风中!
用一生夜晚
等你的脚步
偏得破的梦
用一生热暖
等你相与共
情消烟雨中!
四个一生。
讲来讲去,其实就三个字,得不到。
但是这个得不到,是搭上了一生的。所以,这个人想想,他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空。
这首歌通常被理解为是一首偏向于描述情感的歌曲,其实不完全是,就如潘伟源的古代远房表亲写的那些无题们一样,看上去是情诗,其实不是。
所谓感情问题,只是写这一类问题的一个幌子,哦,写感情的呀,就那么回事,但不是那么回事。
真不是那么回事,真不是滋味。
你看这个人这一生,所有梦想都破灭,所有的话都没人听没人懂,所爱的人永远等不到,所付深情却最终不能相守。所以最后他就这么总结:
最苦相依不相恋
每夜相聚
偏偏欠好梦
最苦相思不相守
情深竟分隔
回首一片空
最苦相依不相恋,最苦相思不相守。
其实林夕写过类似的句子,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睁开身边竟是谁。
我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做最苦相依不相恋,现在开始有点明白了。
孤独有时也是一种自由。
频率太高,或者和别人不同,没人懂,有时听者听得不明白,还会回应你一些莫名奇妙的话,还不如话都讲给自己听。
得到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还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很苦的。
还有,如果狭义地讲感情,身边那个人,如果不爱,可能也是一种痛苦,你会烦,会不情愿,会有负担,会看不顺眼,会依恋会离不开但是又不甘心,所谓”受太大的礼却无力归还“,这句话也是林夕写的。
林夕肯定参考过潘伟源的词!肯定的!
林夕就是把潘伟源那些不华丽的词,加上了林夕的华丽包装,哈哈哈!
林夕的粉丝不要打我,我这些都是醉话,喝了酒瞎写的。
所以最苦相依不相恋,可能更苦。哪一种更苦呢?潘伟源也没给出答案,如果他给出答案,他就不是潘伟源了。
不过他自己也补充了,每夜相聚,偏偏欠好梦。所谓同床异梦么?应该是蛮苦的。这个要请结婚结得不开心的人士来解答一下了。
最苦相思不相守。
这个肯定是苦了。
相思这种苦,如果是等得到的,多半也有那么一丝丝丝甜在里面。
不过我想这首歌写的肯定不是这种,因为”情深竟分隔“,因为等不到你的脚步,因为等不到和你相与共。
这种相思,是无望的。
至于为什么得不到,为什么不能相与共……我也想知道。
地域,信仰,性格,家庭……理由太多,讲到底一个词,就是现实。
可是那些东西真的那么重要么。
我想大概是的。
得不到就是得不到,得不到爱的人,追不到编织的梦。
所以,回首一片空。但是看这首词,其实这个人未必是从来未得到过,因为没有真正开心过,通常未必会伤心。
所谓“相思不相守”,是相互的。
所以,得而复失,是非常非常难过的。
潘伟源的词,真苦。而且这种苦,不是良药苦口的那种苦。是彻彻底底的毒药!
你明知道是个深坑,明知道是个黑洞,明知道是毒药,偏偏欲罢不能!
休痛哭,可知这叫做缘分。
这个大概很好地解释了“最苦相思不相守”吧,但是解决问题了么?没有。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温兆伦《一生何价》(1993年TVB电视剧《武尊少林》插曲)
回覆刪除曲:徐嘉良
词:潘伟源
用一生热爱编我心里梦
苍天却捉弄
用一生力气讲我心里话
声声散失风中
用一生夜晚等你的脚步
偏得破的梦
用一生热暖等你相与共
情消烟雨中
最苦相依不相恋
每夜相聚
偏偏欠好梦
最苦相思不相守
情深竟分隔
回首一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