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古老的主題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從個「誓」字可見,這是一種生死以之的情感深度,以前軍隊打仗就要寫篇〈誓〉,而人們把這個字用在愛情中。一直延續了二千年,去到七八十年代,都還聽見好多歌唱誓言盟諾的古典金曲,心中有約誓永難移、期望有日相會時(人在旅途灑淚時〉、風中仍共你痴痴愛在/未讓暴雲壞諾言/即是那海枯青山陷/與你的約誓/也不變遷〈共你痴痴愛在〉...... 即使去到1994,王菲自己都有首〈誓言〉,很現代地寫古典,然後到了1996,到了林夕手中,就退化成了〈約定〉了,你看在黃霑這種古典大師筆下,個約係仍要連到與個誓字去用的,當然,林夕的優擅,在於他把一個老土沉重的主題輕盈化地表現,假若不從情感的深度/真假去稽考,沒有人會在意這種如歌的褪變,反正聽在有情人耳中,一樣的有天地生死。 我好奇再考察一下這種變化,發現到了2017,出現的新品種是TONICK〈長相廝守〉,歌詞好正路,是比古典更古典,類似中學生的真心膠: 無懼擱淺/在異流與衝擊鍛鍊/無懼壓迫 逆轉中改變/只想停留身邊/ 和你走每一天繼續上演 好明顯,這歌詞寫得非常蕪雜,全不知雅馴何物,當然你會GET到他們拼命想表達的那種意思,所謂的〈長相廝守〉,即我要你每日陪住我之類的痴纏而已。 至於大師林夕的作品呢,可以達到一種所有人不知何解都可以投入其中的境界,是一種超言語的高妙。 還記得當天旅館的門牌 還留住笑着離開的神態 當天整個城市那樣輕快 沿路一起走半哩長街 還記得街燈照出一臉黃 還燃亮那份微溫的便當 剪影的你輪廓太好看 凝住眼淚才敢細看 如詩如畫的畫面,如泣如訴的劇情,林夕的細膩無疑是超越之前的諸大師的,但從來沒有聽眾注意到,那些旅館門牌,那些半哩長街,那些剪影那些便當,其實是都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林夕以其高超的細節充實了一個以假亂真的幻想回憶。 同樣沒有人注意到的,是隨之而來的副歌,寫得最入心入骨最打動觀眾的人的一段,其實充滿了反諷的意味,提醒着記憶的可操作性: 忘掉天地 彷彿也想不起自己 仍未忘相約看漫天黃葉遠飛 就算會與你分離 淒絕的戲 要決心忘記 我便記不起 好明顯,在〈暗湧〉裡精神分裂的女主角的確再一次承受命運的打擊,與他是已經分離了的,而她淒絶的情節,在她的強行壓抑下,無人得知。 如果你不肯接受這個事實,請回顧一下林夕自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