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林夕詞研究(六)胡思亂想
1994年,天后王菲筵開八席,召見群臣,詞匠潘源良、林夕、林振強同場較技各獻華章,以獲取天后聖心。這一場詞壇大戰,結果記錄在《胡思亂想》大碟之中。
潘與林改編台灣張宇的兩首歌,分別為〈遊戲的終點〉及〈天與地〉,而林夕改編蘇格蘭仙音樂隊cocteau twins的 bluebeard 及 know you at every age,成為經典的〈胡思亂想〉及〈知己知彼〉。這是一場中西對決,也是一場古典對新潮的對決。
潘源良是替王菲寫〈容易受傷的女人〉的詞宗,而林振強則是毫無疑問的大宗師,林夕的林就是從林振強的景仰而來,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林夕的兩首詞毫無疑問勝過了潘與林的兩首而成為更代表王菲的作品。
如果將王菲這個角色一分為二,她可以恰好是兩派詞人所代表的兩種內涵,一種是為愛殉身式的無怨無悔,姑稱之為「摯愛」;一種是活在自我世界的抽離或糾結,姑稱「自我」。
其實王菲的legacy之中,摯愛無怨的那一部份是更為顯眼,更能與其真實的人生結合而振動觀眾的心,但這些歌卻似乎不太能由他人代筆,或者說,由她自己親手寫下的心聲的那種感染力即使是大師也不能相比。
當我回顧這幾首改編歌,我意外地發現香港之所以情歌氾濫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香港改編的傳統。一首原創歌的特點,往往是簡單直接抒懷言志,而改編歌呢?由於不是原發,往往迂迴其意,扭盡六壬的賦比興,而「愛情」這種載體,無疑就最為適合將本來無有的原創歌曲的情志轉化進改編作,而顯得似模似樣有血有肉。
所以,就算是配合王菲突出個性、抒發自我心聲的那種「自我」歌,由林夕寫來,都是情歌,只是沾了林夕自身的氣息,而變成了愛是懷疑式的情歌。而王菲的人生,又恰好是如此地傾向了林夕為她所寫的那種風格,真是奇妙。
潘與林改編台灣張宇的兩首歌,分別為〈遊戲的終點〉及〈天與地〉,而林夕改編蘇格蘭仙音樂隊cocteau twins的 bluebeard 及 know you at every age,成為經典的〈胡思亂想〉及〈知己知彼〉。這是一場中西對決,也是一場古典對新潮的對決。
潘源良是替王菲寫〈容易受傷的女人〉的詞宗,而林振強則是毫無疑問的大宗師,林夕的林就是從林振強的景仰而來,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林夕的兩首詞毫無疑問勝過了潘與林的兩首而成為更代表王菲的作品。
如果將王菲這個角色一分為二,她可以恰好是兩派詞人所代表的兩種內涵,一種是為愛殉身式的無怨無悔,姑稱之為「摯愛」;一種是活在自我世界的抽離或糾結,姑稱「自我」。
其實王菲的legacy之中,摯愛無怨的那一部份是更為顯眼,更能與其真實的人生結合而振動觀眾的心,但這些歌卻似乎不太能由他人代筆,或者說,由她自己親手寫下的心聲的那種感染力即使是大師也不能相比。
當我回顧這幾首改編歌,我意外地發現香港之所以情歌氾濫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香港改編的傳統。一首原創歌的特點,往往是簡單直接抒懷言志,而改編歌呢?由於不是原發,往往迂迴其意,扭盡六壬的賦比興,而「愛情」這種載體,無疑就最為適合將本來無有的原創歌曲的情志轉化進改編作,而顯得似模似樣有血有肉。
所以,就算是配合王菲突出個性、抒發自我心聲的那種「自我」歌,由林夕寫來,都是情歌,只是沾了林夕自身的氣息,而變成了愛是懷疑式的情歌。而王菲的人生,又恰好是如此地傾向了林夕為她所寫的那種風格,真是奇妙。
留言
張貼留言